關于無人駕駛,你不知道的東西

時間:2019-11-15

來源:快資訊

0

導語:其實關于無人駕駛,我相信如果有關注過汽車行業(yè)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這個詞匯,豐田、特斯拉、大眾、甚至于蘋果、百度、谷歌,這些互聯(lián)網公司全部都在研發(fā)這項技術。

     其實關于無人駕駛,我相信如果有關注過汽車行業(yè)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這個詞匯,豐田、特斯拉、大眾、甚至于蘋果、百度、谷歌,這些互聯(lián)網公司全部都在研發(fā)這項技術。

  不夸張的說,如果現(xiàn)在沒有手握幾項無人駕駛技術的專利,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大的互聯(lián)網/汽車公司。

  無人駕駛技術定義很簡單,就是一項可以感知周圍道路環(huán)境,自動規(guī)劃路徑并控制車輛行駛的技術,具體構成分為三個核心系統(tǒng)——視覺系統(tǒng),控制系統(tǒng),以及導航系統(tǒng)。

 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場景,如果開車去某地,我們通常的操作就是打開地圖設定好目的地,再根據導航規(guī)劃的路線行駛,然后行駛的過程中,通過眼睛觀察周圍的道路環(huán)境,實時根據路況控制車輛前行。

  而完成上述的操作,我們需要具備三個條件,實現(xiàn)導航的地圖,實時感知能力,以及控制車輛的能力。

  以此分析,無人駕駛技術如果想要實現(xiàn)車輛自主駕駛就必須具備上述的三個條件,所以就有了視覺系統(tǒng)——感知周圍的環(huán)境,控制系統(tǒng)——操控車輛的行駛,導航系統(tǒng)——協(xié)助實現(xiàn)路徑規(guī)劃。

  對于視覺系統(tǒng),我個人是比較熟悉,因為當年大學的畢業(yè)設計,我主要負責的就是無人駕駛方程式賽車的視覺系統(tǒng)。

  視覺系統(tǒng)說白了就是一項感知技術,負責采集信息的設備也都是常見的超聲波雷達、毫米波雷達、激光雷達,以及車載攝像頭這些傳感器。

  其中,雷達主要的作用是通過接收超聲波/電磁波/激光信號來感知周圍的障礙物,并且通過發(fā)出信號與接受信號的時間差來判斷車輛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;

  車載攝像頭則是采集圖像信息,再將圖片轉換成二維的數據信息,然后通過數據的匹配來識別車輛周圍的環(huán)境。

  換而言之,視覺系統(tǒng)實際上就是通過這些多傳感器的融合,來采集可行駛區(qū)域分割、車道線檢測、車輛行人等目標檢測及視覺測距的信息。

  繼而再建立統(tǒng)一的坐標系,判斷車輛自身在路面上的相對位置,以及車輛周圍目標相對于車輛自身的位置和運動狀態(tài)。

  再有了環(huán)境感知能力之后,接下來就輪到了控制系統(tǒng)出場。

  控制系統(tǒng)可分為三個模塊,底層控制、中層控制、高層控制。

  其中,底層控制分為車輛縱向控制和橫向控制,顧名思義也就是控制車輛的行駛(包括加速減速),以及轉向等行駛操作。

  主要原理就是在接受到高層控制發(fā)出的期望信號之后,通過大量的算法來控制各大系統(tǒng)(轉向、制動、動力)的控制器,比如轉向盤的轉角、油門踏板的開度等等,實現(xiàn)車輛的行駛操作。

  而中層控制,我認為這是控制系統(tǒng)中最難設計的一個部分,因為它的功能很像我們人體的感知反應能力。也就是當遇到不確定情況時,如何控制車輛,讓其根據當時的環(huán)境做出最佳的反應(模擬人的反應)。

  這其中涉及到了一個深度的自主學習能力。也就是說,無人駕駛車輛需要構建很多個環(huán)境信息模型,或者說數據庫,來作為一個參考信息,而車輛則需要通過自主學習來識別并分類好這些信息模型。

  當這些信息模型全都被深度學習標記了之后,算法會根據被標記的信息模型,預測該模型的運動軌跡,然后結合當時情況,計算出最佳的行駛路徑,減少碰撞的危險。

  而之所以說它難,是因為一來有很多的不確定,不知道潛伏了哪些危害,二來模擬人的感知反應對算法模型的要求很高,三來這還面臨很多倫理道德的問題(比如撞一只貓還是撞一幅名畫)。

  所以無人駕駛要想全面普及,這三個問題必須得解決。

  至于高層控制,其主要功能是路徑規(guī)劃和道路導航,這有點類似于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“腦力活動”。

  因為它是通過一些搜索算法來做一些智能化的判斷,一般用于評估各種駕駛行為所需支付的成本,比如等紅綠燈的時間,道路擁堵的情況,信號燈的數量等信息的搜索,然后根據搜索的情況,分析出一條最佳路線,極大的減少我們的用車成本。

  這種邏輯就很像我們人在思考,“哪條路是捷徑”,“這條路我是否可以加快點速度”之類的問題。

  而與高層控制互相配合的就是導航系統(tǒng),其利用GPS,以及高清數字地圖,提供地圖數據信息,協(xié)助高層控制模塊,規(guī)劃路徑。

  GPS可以幫助車輛定位位置,而高清數字地圖則是提供非常非常精確的地圖數據,輔助感知周圍環(huán)境信息,以達到一定精確度要求。

  總而言之,目前無人技術的大致框架就是如此,無人駕駛的技術遠遠不止這些,畢竟僅僅是一個算法模型比如卡爾曼濾波法、多貝葉斯估計法、Dempster-Shafer(D-S)證據推理等。

低速無人駕駛產業(yè)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:

凡本網注明[來源:低速無人駕駛產業(yè)綜合服務平臺]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和視頻文件,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(yè)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。如需轉載請與0755-85260609聯(lián)系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“低速無人駕駛產業(yè)綜合服務平臺”,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
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,均來自互聯(lián)網或業(yè)內投稿人士,版權屬于原版權人。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,禁止擅自篡改,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。

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(lián)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
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(yè)聯(lián)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

最新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