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雷達、攝像頭、GNSS更可靠,自動駕駛最后的安全防線卻是它?

時間:2019-12-15

來源:無人駕駛網(wǎng)

0

導語:目前在自動駕駛領域,毫米波雷達、激光雷達、攝像頭技術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三項傳感技術,此外還有GNSS衛(wèi)星定位導航技術。但是,這些技術都會受到外部環(huán)境的影響。比如毫米波雷達、激光雷達和攝像頭都會受到雨雪霧等惡劣天氣的影響,攝像頭還會受到光線的影響。

   目前在自動駕駛領域,毫米波雷達、激光雷達、攝像頭技術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三項傳感技術,此外還有GNSS衛(wèi)星定位導航技術。但是,這些技術都會受到外部環(huán)境的影響。比如毫米波雷達、激光雷達和攝像頭都會受到雨雪霧等惡劣天氣的影響,攝像頭還會受到光線的影響。而衛(wèi)星定位同樣也會在隧道、地下停車場等場景下丟失信號,即便是有信號,衛(wèi)星導航也會因為接收機噪聲、衛(wèi)星內部時鐘誤差、衛(wèi)星軌道誤差、多徑效應,對定位的精度產生較大誤差。那么在以上傳感器都受干擾的情況下,如何來保障自動駕駛的安全呢?
timg (3)

  慣性導航為何如此重要?

  “ 我認為,慣性導航(IMU)或者說MEMS技術,是我們定位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。”ADI亞太區(qū)微機電產品線總監(jiān)趙延輝于12月12日在深圳舉行的ADI中國25周年媒體技術日上說到。

  IMU全稱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,即慣性測量單元,是測量物體三軸姿態(tài)角(或角速率)以及加速度的裝置。一般由三個單軸的加速度計和三個單軸的陀螺儀組成,加速度計檢測物體在載體坐標系統(tǒng)獨立三軸的加速度信號,而陀螺儀檢測載體相對于導航坐標系的角速度信號,結合高精度地圖,即可解算出載體的準確位置和姿態(tài)。

  相對于毫米波雷達、激光雷達、攝像頭以及GNSS來說,IMU能夠完全不受外界環(huán)境的影響地為自動駕駛系統(tǒng)提供連續(xù)的、高精度、高可靠的車輛位置、方向、速度、里程(車載里程計會受到路面打滑等情況的影響)、時間等維度的信息,保障車輛的安全行駛。

  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IMU還能夠提供相比衛(wèi)星導航、攝像頭更快的信號更新速度。比如,衛(wèi)星導航一般是一秒鐘更新一次位置信息,現(xiàn)在最快的也只能做到一秒鐘更新幾十次,即便是在一些高端應用上,最多也只能達到秒幾百次更新的級別,遠遠達不到連續(xù)導航的水平(連續(xù)導航至少要達到幾毫秒就更新一次的級別),特別是在車速較快時,衛(wèi)星導航和攝像頭識別就會有滯后的問題。而IMU則完全沒有這些問題,其能夠輕松做到幾毫秒級的連續(xù)定位。

  當然,IMU也有著一些問題,比如在毫米波雷達、激光雷達、攝像頭、GNSS衛(wèi)星定位都失效的情況下,如果IMU的精度本身就不高,那么單獨依靠IMU的時間越長,偏移就會越大。

  另外,IMU對溫度的敏感度很高,外界溫度的變化會對器件的靈敏度產生影響,進而產生一定的隨機漂移,因此,IMU通常都需要提出適當?shù)恼`差模型和溫度補償方法,以此來提高整個系統(tǒng)的精度。

  趙延輝表示:“大家在做傳感器融合的時候,并不是說你選擇的傳感器越多越好,也不管是什么樣的傳感器,什么樣的性能,如果選擇不當,可能就是拿來的都是一些無用的數(shù)據(jù),那么自然會導致無用的判斷。我們ADI的IMU主要就是實現(xiàn)在各種極端環(huán)境下,依然給你準確的輸出,這個極端的環(huán)境包括各種高低溫的變化,包括各種顛簸的路面都可以做得到。”

  雖然,目前在高精度定位導航領域,除了MEMS慣性導航之外,也還有采用光纖組件和激光組件的方案,但是相比之下,MEMS慣性導航具有體積更小、價格更低、測量范圍更大、使用更方便的優(yōu)點。

  “基于光纖的導航系統(tǒng),便宜的可能都要十萬塊,乘用車是很難采用的。另外,光纖的方案非常不耐碰,靜態(tài)精度很高,但是動態(tài)精度就很低。我個人認為,未來MEMS替代光纖一定是一個大勢所趨。因為MEMS的穩(wěn)定性,特別是長期的穩(wěn)定性,我們已經可以做到1度以內,中低端的光纖也就是這個水平。而MEMS方案還具有體積小、功耗低、成本低的優(yōu)勢。”趙延輝進一步解釋到。

  目前ADI擁有很多高性能的IMU產品。趙延輝告訴芯智訊:“之前我們IMU就有用到一些航空航天應用上,有航空航天的認證。”其實目前相當一部分自動駕駛的應用,實際上是把更高端的、更高級的一些行業(yè)的需求適當?shù)慕档秃笱苌舍槍ψ詣玉{駛的IMU。

  ADIS1650X系列IMU

  而在工業(yè)領域,ADI的IMU應用已經是非常的廣泛。自從2007年ADI推出了首款IMU產品以來,經過十多年的發(fā)展,ADI的IMU產品在性能持續(xù)提升的同時,尺寸也是越來越小?,F(xiàn)在,ADI還推出了芯片級的IMU,比如今年11月正式發(fā)布的ADIS1650X系列。

  ADI全新推出的ADIS1650X系列IMU,相比上一代產品來說,其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時,在尺寸上進一步縮小了40%,并且達到了工業(yè)級的標準,該系列也是經過了全溫測試補償,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定位,同時,成本和體積都有了很大的優(yōu)化。

  從內部結構來看,ADIS1650X系列IMU和過去大的模塊級IMU并沒有什么區(qū)別,里面有傳感器、信號處理,有各種各樣的溫度補償校準。雖然體積較小,但依然內部采用的是差分結構,做到了非常好的振動抑制特性,可以應用于無人機、農業(yè)拖拉機以及自動駕駛等領域。

  趙延輝表示,ADIS1650X系列IMU與友商的高精度產品相比,擁有5倍的動態(tài)范圍,可以適應極端情況;2倍的帶寬,可以捕捉急速的變化;10倍以上的振動抑制特性改良;10倍以上的低噪聲加速度傳感器改良。

 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,在IMU系統(tǒng)中,振動抑制特性非常的重要。通常來說,IMU可以檢測出汽車/飛機的轉動角度、航向偏離了多少、俯仰角偏了多少、行駛的速度和距離等數(shù)據(jù)。但是,對于傳感器來說,很難分辨出傳感器輸出的數(shù)據(jù)是由載體轉動引起的還是由于載體自身振動引起的,也就是說只要有振動存在就會有誤差引入。而振動抑制特性,就是減少振動對于傳感器的精度的影響。

  “雖然消費級的無人機較少采用ADI的IMU,這主要是出于成本和體積考慮,但是目前99%以上的行業(yè)應用無人機,都采用的是ADI的IMU。為什么他們不去用便宜的IMU?因為我們的產品的振動抑制特性非常好。如果這個指標不好的話,無人機就很難懸停住,會朝著一個方向偏移。這在工業(yè)領域里面是不能接受的。”趙延輝舉例介紹到。

  小結:

  除了IMU技術之外,ADI在自動駕駛領域所涉及的毫米波雷達、激光雷達技術,以及視覺ADAS領域也都有布局。

  目前,ADI在雷達領域布局已有超過16年的歷史。目前在24GHz毫米波雷達領域,近半數(shù)車載雷達模組中都有ADI的芯片。在77-79GHz毫米波雷達產品上,ADI也有在有布局。2017年,ADI與瑞薩電子就宣布了在77/ 79GHz汽車雷達技術上展開合作。2018年ADI還收購了一家德國工業(yè)雷達的方案公司SymeoGmbH,可提供高效率雷達的整體解決方案,而不是器件級解決方案

  在激光雷達領域,早在2016年,ADI就收購了美國Vescent Photonics公司的固態(tài)激光波束轉向技術,開始重點研發(fā)Flash雷達和固態(tài)激光雷達方案。

  在ADAS視覺領域,ADI很早也布局了TOF 3D技術。ADI當前的TOF產品是基于高量子效率的CCD方案@940nm光波長方案,具備抗干擾性強(可以解決同一場景多機相互干擾問題)、窄脈沖高速全局曝光噪聲干擾小、高分辨率(640x480@30fps)、低功耗、探測距離遠(支持最高20m的識別距離)等特點。可應用于車內傳感(手勢識別、駕駛員健康、乘員檢測、體態(tài)識別)、車外近距離人臉識別解鎖、車外遠距離的輔助避障。

  據(jù)ADI系統(tǒng)應用工程經理李佳透露,ADI目前的CCD TOF方案是跟另一家合作伙伴合作的,后續(xù)會轉向完全由ADI主導,目前ADI有一款全新的TOF產品正在研發(fā),將會采用CMOS TOF Sensor,它的性能和分辨率會有很大的提升、并且功耗也會進一步的降低。

  總結來說,目前ADI在自動駕駛及ADAS領域已經有了極為全面的產品線布局。

低速無人駕駛產業(yè)綜合服務平臺版權與免責聲明:

凡本網(wǎng)注明[來源:低速無人駕駛產業(yè)綜合服務平臺]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和視頻文件,版權均為低速無人駕駛產業(yè)綜合服務平臺獨家所有。如需轉載請與0755-85260609聯(lián)系。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“低速無人駕駛產業(yè)綜合服務平臺”,違反者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
本網(wǎng)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,均來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或業(yè)內投稿人士,版權屬于原版權人。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,禁止擅自篡改,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。

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
關注低速無人駕駛產業(yè)聯(lián)盟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

最新新聞